进士举人秀才等级排名
在隋唐以后,如果要想做官,必须参加科举考试。取得科举考试资格之前,必须参加童试。童试又分为三个阶段(县试、府试、院试),凡参加考试的人都称之为“童生”。院试优秀者背称之为“秀才”又称之为“生员”。取得秀才资格,可以参加乡试。乡试中榜者为举人,第一名称之为“解元”。举人可以参加会试,会试中榜者称之为“贡士”,第一名称之为“会元”。贡生就可以参加殿试,凡参加殿试的人都称之为“进士”,第一名称之为“状元”。
秀才:秀才一词春秋时期就出现了,意思是优秀的人才,明清时期称之为“生员”。根据清朝最后一名举人钟毓龙在《科场回忆录》中的说法“院试俗称考秀才,参加科举考试的人,经过院试,取得入学资格的‘生员’称之为秀才。无论年龄大小没有考取秀才之前,都称之为童生。”院试考中之人,称之为“秀才”,后来“秀才”成为读书人的一种代称。
举人:在参加乡试考中者被称之为“举人”,取得举人资格,可以参加会试,即便是不中也能做官。如果朝廷有空缺,举人可以成为替补官员。一般是知县、候补知县或者教谕等县级长官。所以,《儒林外史》中范进中举,即便是还没有参加会试,就有人为他送去银子而巴结他,说明他以后会做官,地位显赫。
进士: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。乡试中榜者称之为“举人”,会试中榜者称之为“贡士”,殿试中榜者称之为“进士”。进士又分为三甲,一甲分为三人,赐进士及第,分别称之为“状元、榜眼、探花”。二甲和三甲,分别赐进士出身、同进士出身。一甲及第立刻授予官职,二甲和三甲参加翰林院考试,学习三年再授予官职。明清时期官吏主要由举人和进士充任,中举之人基本做县级官员。
状元:前面也说了,参加殿试中榜,一甲进士及第,第一名称之为“状元”,第二名称之为“榜样”,第三名称之为“探花”。这些人都呆在中央任职,走到这一步的人,绝对是光宗耀祖。
贡生:朝廷会在个州、府、县的秀才当中选拔成绩优异的人,进入京城的国子监读书,称之为“贡生”。明代贡生有四种,即“岁贡(州、府、县每年或者两年选1-2名秀才)、选贡(州、府、县三年或者五年选1名秀才)、恩贡(因为朝廷有喜事而开恩,被选中的秀才)、纳贡(用钱买来的秀才资格)”。清朝的时候贡生有六种,其中岁贡和恩贡和明朝一样。优贡和例贡和明朝的选贡和纳贡差不多。另外,还有拔贡和副贡。“拔贡”从各省科举考试的一二名秀才当中选拔。“副贡”从乡试落榜的优秀者中选拔。据说,蒲松龄屡试不中,最后凭贡生身份取得了一个“儒学训导”的官职,负责县学的校风,只是一个副职。所以,要想做大官,还是要实打实的去考才行。
茂才:前边我们也说了,“秀才”一词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,在东汉时期,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讳,于是改“秀才”为“茂才”。所以,“茂才”即是“秀才”的另一种称呼。
这个问题不能乱回答,或者笼统回答,网上的,包括问答里的,看看,知道是那么回事就行了,但不能作为知识教人,否则会误人子弟,比如:
一是名词,时代不同,含义不同。如秀才,在汉代就有,唐代也有,但那时秀才含义是卓越优异的人才,经推荐不考试朝廷直接任命为大员都有可能,而明清科举的秀才,只是刚起步的代名词。
二是历代制度的不同,科举的内容,程序不同,同一名词背后含义也就不同。进士到到明清还分等,进士之后还有翰林的历练,翰林是否,是入军机的硬件,张之洞入军机非翰林,自卑的很,进门的方式都不一样,有规矩,里面潜规则太多。
总之,讲透不易。举以上说法,只是大意。中国的科举关联到各时期文化,官制等,秀才演变一事,即可以成专著。所以,开列的提问,要想讲清楚,应该一个时期一个时期讲,不是一句话的事。建议不要从网上看,难辩识取舍。看北大,清华等高校专家的专著,启功有专门的八股文一类的书,可参考。
本文由 历史朝代表 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://www.23cha.com/chaodai/article_rW0YGG6eYxb2.html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