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光临爱上查!节日倒计时 天气预报

姜子牙确有其人么

最后更新:2024-04-23 13:15 阅读:26人
姜子牙,史上当有其人。商末周初人,姜姓,吕氏,名尚。“子牙”,或曰为“字”。如郑国公孙侨“字子产”,孔子弟子原宪“字子思”、端木赐“字子贡”,等等。或曰为吕尚另名。《史记.齐太公世家》“太公望吕尚者,东海上人”《索隐》:“谯周曰:‘姓姜,名牙。’”唐徐寅诗云:“姜牙兆寄熊罴内,陶侃文成掌握间。”“子”,就是尊称了。姜子...

姜子牙,史上当有其人。商末周初人,姜姓,吕氏,名尚。

“子牙”,或曰为“字”。如郑国公孙侨“字子产”,孔子弟子原宪“字子思”、端木赐“字子贡”,等等。

或曰为吕尚另名。《史记.齐太公世家》“太公望吕尚者,东海上人”《索隐》:“谯周曰:‘姓姜,名牙。’”唐徐寅诗云:“姜牙兆寄熊罴内,陶侃文成掌握间。”“子”,就是尊称了。

姜子牙,亦称“太公望”。

《史记.齐太公世家》:——

吕尚盖尝穷困,年老矣,以鱼钓奸周西伯。西伯将出猎,卜之,曰:“所获非龙非彨(chi),非虎非罴;所获霸王之辅”。于是周西伯猎,果遇太公于渭之阳,与语大悦,曰:“自吾太公曰‘当有圣人适周,周以兴’。子真是邪?吾太公望子久矣。”故号之曰太公望,载与俱归,立为师。

“周西伯”,即周文王。司马迁说,吕尚曾经很穷破窘困,年老了,才凭借钓鱼的机会,得“奸”西伯。后人,多将“奸”解为“见”。其实不妨理解为“设圈套”,即后世所谓“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”之说法。西伯出外狩猎前占卜,卦辞说,所获猎物不是龙螭,也不是虎罴;得到的,是称霸大业的辅臣。西伯于是在渭水北岸遇见了吕尚,相谈之后大喜,说,周国先军太公说过,必有圣人来周,周定由此兴旺。这说的就是您吧,我们太公盼望您的到来很久了。因此,吕尚又称“太公望”。二人乘车而返,吕尚被自尊为太师。

又因此,姜子牙还被称为“师尚父”。

《史记.齐太公世家》说,文王崩,武王即位,尊吕尚为“师尚父”。

汉刘向《别录》云:“师之,尚之,父之,故曰师尚父。”

《诗.大雅.大眀》:“维师尚父,时维鹰扬,凉彼武王。”《毛传》:“凉,佐也。”

《大眀》,是周族史诗。《诗序》曰:“《大眀》,文王有明德,故天复命武王也。”天鉴文王明德,降命周族大兴;武王承继天命,尚父辅佐功成。

此诗当作于周初,姜子牙确有其人当可为证。

还可以作为证据的,是《清华简》。

目前已整理出的,有《耆夜》一篇,记载周武王八年征伐耆国,即黎国得胜回周都后,在文王宗庙举行“饮至”典礼,参与者有武王、周公、毕公、召公、辛甲、作册逸、师尚父等人。典礼中,众人饮酒赋诗,诗之内容亦载于简文。

《尚书》中,有《西伯戡黎》一文。《尚书大传》《史记》等皆以为伐黎为文王八年。宋以后,对究竟是文王还是武王伐耆,已出现争论。从《清华简.耆夜》看,“武王伐耆”当更可信。

但不管是文王还是武王,吕尚或曰师尚父,属于周初王室权力核心成员这一点可以肯定。

《清华简》中,还整理出《良臣》一篇,记录自黄帝始之辅佐“明君”之“良臣”,师尚父依然在列,此又为一证。

经碳14年代测定,并经树轮校正,《清华简》成简年代在公元前305年加减30年,与古文字学考证年代一致。简中整理出的先秦典籍,被称作继孔壁中书和汲冢竹书之后的“第三次重大发现”。

关于姜子牙是“怎样一个人”,《史记.太史公世家》有所记载。

先说他的功绩。

周西伯姬昌被商纣王囚于羑里,后来脱身回国,私下与吕尚商议推行德政,推翻商纣。其中很多用兵谋略和奇计,是太公所出的基本谋略,后世在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隐秘权术时,都遵法效仿。周西伯为政清明,明断虞、芮二国的国土争讼,有诗人称其为被人称赞为膺受天命的文王;西伯征讨崇国、密须和犬夷后,大规模建造丰邑;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向了周,这多数是出于太公的谋略。

武王即位第九年,欲完成文王大业,进行了东征商纣的演习,看诸侯是否会响应。军队出征之际,太师尚父左手握黄钱,右手持白进行了誓师。各国诸候不召自来有八百之众。演习之后,武王和太师尚父作了《太誓》。

两年后,纣王诛杀王子比干,囚禁箕子。武王准备伐商,然而占ト不吉,群臣因此害怕,只有太公强劝武王出兵。十ー年正月甲子日,武王牧野誓师,大败殷军,杀了商纣。第二天,武王于社坛之上,向神祇昭告纣王罪行。武王把商纣聚敛的钱币和屯积的粮食,用以赈济百姓;増高比干的墓,释放了被囚禁的箕子;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势的九鼎迁往周国,并修治周朝政务,与天下之人一起开创新时期。这些事大多是太师尚父的谋略。

成为天下之王的武王,把齐国营丘封给太师尚父。当时,夷族莱人的莱侯带兵来犯,想争抢营丘,没有成功。

太公到齐国后,修明政事,按当地习俗简化礼仪,开放工商业,发展渔业盐业优势,致使民众大多归附齐国,使齐国成为了大国。周成王年幼登基时,管蔡叛变,淮夷也背叛了周朝,成王便派召康公对太公说:“东到大海,西到黄河,南到穆陵,北到无棣,天下诸侯,如果有罪,你都可以征讨。”齐因此征讨各国,成为大国,定都营丘。

太公去世时已有一百多岁。

《史记.周本纪》亦记载了吕尚事迹,可与《齐太公世家》对读。

再说姜子牙的“身世”以及“归周”。

《史记》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前后,距周初,已过去了近千年时间。司马迁能大致描述姜子牙之作为,实为不易。

因为年代太过久远,又在秦皇焚书之后,史迁一定也苦于可据资料匮乏。

所以,关于姜子牙“身世”及“归周”,司马迁采取了博采众说的方法。

司马迁说,太公望吕尚,是东海边之人。他的先祖曾经担任过四岳之官,协助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。舜、禹时其后人有的被封在吕地,有的被封在申地,姓姜。夏、商两朝,申、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,也有的后代成为平民,吕尚是他们的后代。吕尚本来姓姜,后来用封地为姓,因此叫作吕尚。

司马迁又讲,有人说,太公博学多识,曾侍奉过商纣王。纣王无道,太公于是离去了。他四处游说列国诸候,但没有碰到知遇之君,最后西行归依了周西伯。有人说,吕尚是一个隐居不仕的隐士,隐居在海滨。周西伯囚于羑里,西伯的大臣散宜生、闳天久闻吕尚美名,就去邀请他。吕尚也因“听闻西伯贤徳,又向来尊重关心老年人,因而前往”,于是三人寻找美女珍宝,献给纣王,以赎取西伯。西伯因此得以释放回国。虽然对于吕尚归周的说法各不相同,但普遍都认为他是文王、武王的太师。

这一段话,充分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官的严谨态度。

其实,太公的“姜姓”和“封于吕地”,倒是一个重要线索。

《国语.晋语十》云:“黄帝以姬水成,炎帝以姜水成。成而异德,故黄帝为姬,炎帝为姜。二帝用师以相济也,异德之故也。异姓则异德,异德则异类。异类虽近,男女相及以生民也。”韦昭《注》:“相及,相嫁娶也。”

这是说,姬姓的黄帝一族和姜姓的炎帝一族,异族而婚,繁衍后代,这与后来所说的“同族不婚”相吻合。

“生民”,即繁衍后代。《诗.大雅》里,有《生民》一篇,亦为周族史诗。其云:“厥初生民,时维姜嫄。”

这是说,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是姜嫄,踩了天帝脚印,生下了伟大的后稷,培育出了后来伟大的周族。

之后,周族重要先祖古公亶父,仍然娶姜氏女为妻。《诗.大雅.绵》《诗.大雅.思齐》都有记载歌颂——“思媚周姜,京室之妇”,即大名鼎鼎的“太姜”。

有意思的是,《左传.昭公元年》载:“昔武王邑姜,方震(娠)太叔。”杜预《注》:“邑姜,武王后,齐太公之女。”周武王,是姜子牙的女婿。

此后各代周族王室于姜姓为婚姻,历历不绝。

周初,“封建亲戚”,血亲姬姓封国五十五,外戚封国十六,其中姜姓封为齐、许、申、吕。姬姓继续与这些姜姓国频繁通婚。

起于姬水之姬姓,与起于姜水之姜姓,即“黄”“炎”二族,当皆出自“氐”“羌”——“姬”,“氐”也;“姜”,“羌”也,均居于渭水两岸。

所以,姜子牙钓于渭阳,就好理解了。而“东海边之人”一说,似不必过于当真。

还不比当真的,是《封神演义》中关于姜子牙的描写,就当做“演义”来看就好。

司马迁所云吕尚与武王共同所作《太誓》,至今未见传世,汉代以后出现的几个版本,皆是托伪。

另,《汉书.艺文志》录太公二百三十七篇、《隋书.经籍志》收太公六韬五卷,亦为后人托伪也已成定论。

姜子牙即姜太公,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,历史典籍记载比较系统的第一位大成者,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家,韬略家,兵家鼻祖,百家宗师。公元前1211诞生在山东省日照市,历史典籍记载脉络清晰,辅佐周文王、周武王、周成王、周康王四位君王开疆治国,为周朝的创立和强大建立了不朽的功勋。(详见太公传人的《姜太公故里考》一文)

本文由 称骨算命 整理编辑,转载请注明出处,原文链接:http://www.23cha.com/chenggu/article_7LeJoz6oanOb.html

热门文章
便民查询 全部工具